年度港片第一!《拆彈專家2》炸翻“續集魔咒”?
1905電影網專稿 豆瓣8.1分,淘票票9.3分,貓眼9.4分,首日票房截至發稿前已突破8000萬,《拆彈專家2》炸了!
開場一分鐘,香港赤鱲角機場就被核彈爆炸的蘑菇云吞噬。后續的120分鐘,6場重量級爆炸戲更是輪番轟炸著觀眾的感官。
從戲里到戲外,《拆彈專家2》都燃爆了賀歲檔。
影片雖然名為《拆彈專家2》,卻不是三年前第一部的續集,除了劉德華、邱禮濤、編劇李敏等核心班底未變,電影從主演到故事都完成了換血和升級。
不追求人物和故事的延續性,而通過主創班底與特色元素形成系列電影間的勾連,類似的開發模式在近年來的香港電影續集中并不鮮見。
“竊聽風云”、“掃毒”、“追龍”和“使徒行者”系列均采用了這一套路,儼然成為香港電影工業為市場量身打造的特色新玩法。《拆彈專家2》何以打破“續集魔咒”,如此開發又有何利弊?
延續與升級
《拆彈專家2》的再出發
將時間倒回到3年前,《拆彈專家》以特殊警種為切入點,集合了槍戰、飆車、臥底等經典警匪片元素,再加上壯觀刺激的爆炸特效,令觀眾眼前一亮,也順利拿下4億票房,成為當年的五一檔冠軍。
首部在票房上的成功也讓主創迅速決定乘勝追擊,早在慶功宴上,續集的籌備就已提上日程。
核心主創劉德華、邱禮濤和編劇李敏一早就明確:“拆彈專家”是一群人,而不是“章在山”一個人,續集的創作不必拘泥于第一部的故事和人物。
或者用劉德華的話說:“《拆彈專家》建立的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可以出現各種各樣其他的故事。”
從這一思路出發,《拆彈專家2》相較于第一部不僅是延續,更是升級和進階。
首先,劉德華的角色更為復雜和人性化。他飾演的“拆彈專家”潘乘風經歷了從身體到心理四個不同階段:從陽光敬業的拆彈專家到因殘疾被邊緣化的落魄警員、“失憶”后的正邪掙扎再到最后的幡然醒悟。
與第一部中“敬業到底”章在山相比,顯然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和弧光。這也給甚少出演“壞人”的劉德華,留足了表演空間。
與人物的復雜性同步增強的還有故事的懸疑性,人設的不斷重塑也是劇情層層反轉的過程。電影對“憤怒”“邪惡”等人性陰暗面的探討也更具深度。
雖然第二部中的部分反轉仍略顯生硬,但與前作中為了炸紅隧而炸紅隧的單線程相比,無疑“走心”了不少。
在第一部中,邱禮濤就曾引入警匪片經典的“雙雄”套路,但無論姜武還是劉德華的角色都較為“臉譜化”,沒能充分展現雙雄對決的魅力。
而續集中的劉青云的角色則被賦予了更多亦敵亦友的屬性。他和潘乘風一個沉穩,一個沖動,個性鮮明。兩人的兄弟情深與警察的職業操守之間的對立也讓對手戲更加好看。
劉德華也在采訪中坦言,兩人時隔18年合作,默契依然十足:“他能夠讓我在表演上面有不同的表達,是一個啟發性的演員。”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拆彈”系列的核心賣點,《拆彈專家2》在各個維度上都更加“炸裂”!
如果說,首部從中段開始都在圍繞“炸紅隧”展開,那第二部則是高潮迭起,不僅一上來就炸翻了赤鱲角機場,后面更是一炸更比一炸強。
據主創透露,第二部的場景增至120多個,是一般拍攝的2倍。從中環鬧市到青馬大橋,從C4炸藥到核彈大衛克羅炮,續集的爆炸戲從頻率、場面到量級都實現了全面的升級。
為了讓爆炸場面更具沖擊力,邱禮濤制作了與電影場景“同款”的青馬大橋實景微縮模型,反復試驗炸彈的噸數、位置和炸毀效果。
續集還大量增加了實拍的部分。中環、旺角、廟街等幾場戲均為實拍,只能趁凌晨的三四個小時抓緊拍攝,再加上大量警車、拆彈車、消防車、救護車均為真實車輛,調度難度相當之大。
邱禮濤更是將《掃毒2》中最為亮眼的港鐵動作戲巧妙植入,再加上中段那場在醫院有限空間中閃轉騰挪的假肢動作戲,都讓人直呼過癮,充分展露了其在動作戲編排上的巧思和功力。
與第一部相比,《拆彈專家2》在人物、故事、動作和特效上都實現了全面升級,成功也自然在意料之中。
顯然,相較于故事的連續性,足夠驚艷的“明星+爆炸+動作”才是這一系列生命力的真正所在,也是觀眾購票的核心驅動力。
“如法炮制”
港片續集的特色玩法
在續集創作中,不追求劇情的延續,而強調主創與外部元素的連續性,《拆彈專家》不是第一個如此“吃螃蟹”的港片IP。
麥兆輝與莊文強這對黃金組合打造的“竊聽風云”系列同樣采用了類似的套路。
2009年的《竊聽風云》第一部聚集了劉青云、古天樂、吳彥祖三位重量級男星,再加上獨樹一幟的“竊聽”元素與過硬的劇本,迅速獲得了市場青睞。總票房輕松過億也讓投資方火速加碼了續集的開發。
麥莊組合自知第一部的故事已足夠完整,“前傳”或“后傳”都會顯得畫蛇添足。二人便提出:只保留“竊聽”元素、經濟犯罪題材和“三個男人一臺戲”的架構,創作全新的故事。
莊文強曾在采訪中這樣解讀:“《竊聽風云2》中的‘2’不是續集,而是二次方的意思,精彩程度、緊張程度都會翻倍,只會保留‘竊聽’的戲份。”
如法炮制的《竊聽風云2》同樣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但到了2014年的第三部,盡管仍有3億票房入賬,這一模式卻已疲態盡顯,評分也跌落到了及格線附近。
“影劇聯動”開發的《使徒行者》系列同樣如此。2016年的首部電影雖然保留了劇版中的歡喜哥、釘姐等人物和部分故事線,但核心故事已變成張家輝、古天樂和吳鎮宇的“三雄戲”。
去年暑期檔拿下7億票房的《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更是僅保留了三位主演,故事完全另起爐灶。
電視劇《使徒行者1》和兩部電影版的導演文偉鴻在接受1905電影網采訪時曾表示,雖然故事變化、主演有別,但《使徒行者》系列的幕后主創沒有變,最原始的氣質也沒有變:臥底、警匪、懸疑一直是核心元素,“兄弟情”也是不變的主題,這也是這一系列能在票房和收視上持續穩定輸出的保證。
《追龍2》延續了第一部中雙男主的梟雄片模式,但主演和故事都徹底換血,用“追龍”的外殼包裹的仍是傳統警匪片的套路。
續集在口碑上的崩塌也直接導致票房失利,3.09億票房僅有前作的半數。
劉德華與邱禮濤打造的《掃毒2》更為特別,與《掃毒》相距7年,除了主演古天樂,《掃毒2》從卡司、故事到幕后班底全部重新來過。
導演邱禮濤曾坦言,《掃毒2》除了“禁毒”這一主題與《掃毒》并無關聯,連第一部中的“兄弟情”甚至也不是他想探討的核心主題。他更想展現由毒品引發的法理情的沖突。
《掃毒2》雖然口碑不及前作,但憑借檔期優勢和合格品質依舊拿下13億票房,也讓《掃毒3》順理成章提上日程。
這種特殊的續集開發模式某種程度上是香港電影工業體系的特色產物。以上的系列電影在創作之初往往沒有系統的開發計劃,續集拍攝與否幾乎全憑票房說了算。
對于這種強類型的商業片,續集“狗尾續貂”反而不如“另起爐灶”來得容易。只要碼足明星陣容,有原班主創為品質保駕護航,再加上輕車熟路的類型片套路,總能穩住票房的基本盤。
邱禮濤曾說:“我們這個商業社會有游戲規則,拍電影就是要很多觀眾來看。”從商業邏輯出發,如此的續集開發自然無可指摘。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賣座的港片系列幾乎都是警匪片,以上系列除了“竊聽”、“拆彈”、“梟雄”等特色元素,本質上并無甚不同,只在質量上有所區別。
《拆彈專家2》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功是品質使然,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以上大多數續集仍停留在對前作的自我重復之上,難有突破和創新。
不出意外,《拆彈專家3》已在計劃之中,能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了擺在邱禮濤和劉德華面前的巨大挑戰。
對此,邱禮濤在我們的采訪中回應道:“不能因為要拍第三集就去拍,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故事,好的人物。”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